依法保障经费投入 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发布时间:2008-03-10 访问量:2842次

两会聚焦

 

依法保障投入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代表委员热议如何完善制度增加教育经费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五年来,全国财政用于教育支出累计2.43万亿元,比五年前增长1.26倍”。2007年中央财政支出用于教育的投入比上一年增长76%;今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将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这一连串可喜的数字是国家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具体措施和有力保障。

  但是,相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财政性教育投入不足还很突出,各级各类教育仍不同程度地面临经费短缺的问题。如何通过完善和落实制度性保障措施,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三个增长”?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就此话题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看法。

  财政决算增量部分要充分考虑教育

  【新闻链接】

 

  2007年重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全面提高,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加投入8700万元,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每生提高10元,免杂费补助标准每生提高30元,实现了农村与县镇学校的“同标准拨款”。二是划拨专项资金2034万元,对39个区县农村中小学黑板进行改造。三是安排专项资金1700万元,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观看电影;专项资金3000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饮水设施建设。四是安排专项资金6000万元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307所寄宿校全部竣工;专项资金4500万元用于农村初中校舍改造。

  【代表委员观点】

  人大代表、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很快,如果增长的部分能够更多的用于公共服务,实现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标应该不成问题。

  从重庆情况看,我们现在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把握了三个方面的概念:

  一是预算内和预算外的概念。现在讲的财政投入比例是预算内的财政经费,一般占整个财政的60%左右。把这个作为基数,教育占预算内资金的20%,预算内资金增长多少,教育投入也增长多少。但如果再把预算外资金算在一起,在预算外资金考虑到教育的投入,这样教育投入会增加不少。

  二是预算和决算的概念。即使是预算内资金,也有一个年初预算和年终执行决算的情况。决算一般会多出部分资金。比如说,预算的时候如果一年是200亿元,有40亿是教育的,结果到年底的时候,财政收入是240亿元,这几十亿多出来的时候,许多地方一般就不考虑教育的投入,而是投到别的地方去了。所以这部分资金如果不想到教育,教育就拿不到;如果想到教育,也可以按照比例投入教育。这样教育投入就会再增加一部分。

  三是地方决算和中央决算的概念。一般来讲,每个省的财政决算在一二月后完成。国家的决算要等到4月才会下来,这是整个中国财政的大决算。中央决算中也会有增量部分,然后再分到各个省。对每个省来讲,这个增量出来以后,也可以拿一部分投入教育。

  这样一来,三个部分都有教育的比例问题。如果做到了,财政投入会不断增长,4%的目标应该能达到。所以,重庆教育这个工程多几百万,那项工程多几亿元,总会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教育投入

  【新闻链接】

 

  从“十五”开始,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尤其是中央级财政。比如,像贵州这样的经济欠发达省份,“十五”期间中央财政给贵州义务教育专项资金就达22亿!以往贵州总的教育经费才十几个亿。目前,贵州的“两基”人口覆盖率从32%达到100%,中小学危房率从11.6%下降到了3.7%,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九五”期间中央每年给贵州的补助款也就100万,最多的200万,没有其他专项。“十五”期间,通过国债项目实施了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现在,每年中央给贵州的预算内用于职教的资金达3000多万,一个学校的土建项目就得到拨款300万!2007年,贵州全省中职贫困生补助款1.9亿,其中中央财政1.5亿。

  【代表委员观点】

  政协委员、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志君:

 

  最近几年,国家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对教育投入投出了重点,投出了效果。但是,我们贵州“普九”欠债还有20多亿元,虽然国家要用3年来偿还“普九”欠债,但因为有的债务合同已经到期,债务一直有变量。而且,贵州义务教育的“普九”还是低水平的,需要大量投入来巩固提高。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贵州这样的欠发达中西部省份,依靠本省的财力难以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还依赖于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支持。

  我认为,税后返还的制度设计,是在保证既得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的。税收额多的地区得到的返还多,其财力充裕;税收额少的地区得到的返还少,财力依旧不足,用于教育的经费就会更少。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80%以上的小学、64%以上的初中设置在农村,县级财政支出远大于财政收入,赤字面很大,财政自给率很低。尤其在税费改革后,财政收入重心上移,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显著提高,因此必须通过加大中央和省对县级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动义务教育公平。

  我认为,可以试行以横向转移与纵向转移相结合的模式,即在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的同时,试行省级横向转移支付。因为现在一方面中央财力有限,靠中央对地方的纵向转移支付难度较大。另一方面,目前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已经有能力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另外,要完善转移支付形式,同时,要加强对转移支付项目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防止截留、挪用,提高使用效率。

  生均公用经费拨付要规范化

  【新闻链接】

  在南京,有几本账让教育界感到欢欣鼓舞:除了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全面免费教育,市委、市政府今年还决定,把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从5年前的150元提高到600元,中学从200元提高到700元,高中从400元提高到1400元,共涉及84万名中小学生。与此同时,南京拿出6亿元支持建设10所示范性职业学校和10所精品职业学校。这样算起来,今后3年到5年,南京市的教育经费投入将额外追加近20亿元。

  【代表委员观点】

  政协委员、南京市副市长许仲梓:

 

  财政性教育经费要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这是我们在上一届政协会上一再坚持、一再呼吁的重大建议。作为一名老委员,非常高兴看到2006年国家在逐步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到3.01%,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要达到4%的目标,尽管有一段距离,但通过努力还是能够实现的。我认为,目前需要努力的方向有三个:加大对学生公用经费的投入;加大对学校基本现代化建设的投入;加大对提高教师待遇的投入。

  如果保证了这三方向的投入,实现4%的战略目标并不难。我已经看到了4%的曙光!当然,4%是根据现在的经济条件而言的,不是终极目标,达到小康以后,应该提高到4%-6%,这也是发达国家走过的路。

  这三个方向最重要的是第一个。经过多年的发展,教育教学的基本硬件条件解决以后,下一步的重点是实现生均公用经费拨付的规范化。为什么很多地方一直不敢碰生均公用经费,因为财政的盘子比免费教育的还要大!所以要按照教育成本核算拟定的标准,把生均公用经费的拨付列入财政预算,实现拨付的规范化,财政薄弱的区县上级财政要给予支持。

  我认为,对4%的目标要有个正确的判断,因为地区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教育投入所占GDP比例会有很大的区别,所以4%的目标是个全国平均数。如果一个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很差,财政基础比较差,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会非常高。我发现,南京一个经济最薄弱的镇,教育投入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105%,基本上靠转移支付来确保发展,所以,一个地区达到了4%的目标,并不意味着教育投入就符合实际需求了。相反,在沿海发达地区,投入的量是巨大的,但不一定占到了4%。在比例的算法上,中央还是提倡分类指导,在沿海地区,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能少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20%,如果占到25%-30%,应该比较理想。

 

  《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9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