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助学政策助学子成才

发布时间:2008-01-30 访问量:2813次

国家助学政策助学子成才

2007-12-30

  打工青年圆了大学梦,父母是残疾人的女孩踏上自己的“阳光路”,贫寒的学子再不用为学费发愁……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顺利贯彻实施过程中,几乎每一天都有感人的故事在发生。记者在采访中感到,这项政策确实是每一个受助学子的“及时雨”,而这些学子自强、感恩和对未来充满责任感,正是对十七大报告指出的“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一战略思想的最好诠释。

资助体系铺就贫寒学子的“阳光路”

  “正像我的名字那样,国家助学政策为我铺就了一条‘阳光路’,希望我有能力以后,也能够为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的‘阳光路’添砖加瓦。”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护理专业的学生杨光露诚恳地说。小杨的母亲是残疾人,父亲多病,但是艰难没掩盖了她的“阳光”,她是学校的学生会主席,现在中职三年级的她已经开始顶岗实习,很快就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小护理员了。

  另一个坚强的重庆女孩叫高秋莉,因为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她从六岁开始就被所有的亲人抛弃,这个聪明而坚强的女孩不仅生存了下来,并且从小学起靠着国家的各项资助和帮困政策顺利地完成了学业,现在就读于重庆邮电大学。老师对她说,你很棒,她说:“其实是我真的很幸运,我出生在这样一个新社会,母亲离开的那一刻我以为所有人都抛弃了我。可是社会、国家、老师都没有抛弃我。国家助学政策不仅让我上学,还让我有了奋斗和争取的目标。”

  2007年是让许多人感受到关爱和体贴的一年,上半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发布,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正式出台,为包括民办学校学生在内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国家投入500亿元,资助学子2000万名,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平均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中等职业学校的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国家资助两年。这是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之后,中央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决策。

制度设计凸显战略性和科学性

  据全国学生资助中心副主任马文华介绍,目前,资助政策体系中最新也是最高的国家级奖项国家奖学金已经基本评审完毕,在全国高等学校当中评选出5万名特别优秀的学生,每人奖励8000元(一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的情况进展也是非常顺利的。到现在为止,有23个省(市、区)已经发放国家助学金,20个省(市、区)发放完毕国家励志奖学金,剩下的省(市、区)正在审批和准备发放之中。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江苏省、湖北省、重庆市、陕西省、甘肃省一共有443个县全部实现了生源地助学贷款,总计获得的贷款人数是11.3万人,金额13.5亿元。重庆、甘肃、陕西三个省市的生源地信用贷款审批的人数超过了2006年当年的审批人数。其中,甘肃省审批的人数超过了去年的四倍。

  新的资助政策体系除了投入大,覆盖面广之外,还有许多细节设计显示出战略意义。首先,既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又鼓励优秀学生,本科和高职院校资助标准平均每生每年2000元,但是国家奖学金高达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则是5000元。这一设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资助的2000万名学子中,1600万名是中职生,每人每年1500元。这一设计有力地推动了中职教育健康发展,以往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不愿意上中职,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上不起中职,学生“招不来,留不住”,今年许多初中毕业生主动选择了上中职,许多休学外出打工的学生重返校园。2007年秋季,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突破了800万大关。

立体宣传让好政策和老百姓零距离接触

  “虽然家庭经济困难,但是我入学前很顺利的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只要拿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身份证明,填一个申请表就可以了,我一个下午就办妥了。”来自甘肃会宁县的李俊瑚现在是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技术学院的一年级学生,和半年前本报记者在甘肃所见相比,大学生活已经把他从一个懵懂而忐忑的少年变成一个自信的青年。

  而李俊瑚全面了解国家资助体系的各个方面以及明白自己适合申请哪种方式的资助正是通过今年夏天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在会宁县召开的政策宣传现场会。

  许多边远偏僻地区,尤其是乡村,广播、电视的报道传达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报纸和网络了,而事实上,最需要了解国家助学政策的群体就在这样的地区。为了让助学好政策家喻户晓,一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战役展开了。除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级各类媒体的宣传,大学,随同录取通知书寄出政策宣传材料,高中,有条件的地方举办各种形式的介绍;大学生也行动起来,他们每个人的实践就是学弟学妹的指南;教育部、财政部等相关单位联合在甘肃会宁和宁夏固原等最偏远最需要资助的地区召开政策宣传现场会。

  一系列密集的宣传起到了作用,在广东打工的沈勤根,接到爸爸流着泪打来的电话:“根子,你可以回来上学了,国家有了资助政策。”在攀枝花一家工厂当了十来年检修电工的邓绍佰辞职考上了重庆邮电大学。从高中就自己打工赚生活费的程鹏坦然来到汉江大学。大学入学前还在工地上开卷扬机的湖北女孩黄西月通过绿色通道进入湖北大学。还有孙静、王茜……国家资助政策就像一条纽带,将无数年轻人的心和学校联系起来,也将无数个家庭的心和党紧紧联结起来。

  (记者 李玉兰 王庆环)

摘自:《光明日报》2007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