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制让贫困县教育春意浓浓

发布时间:2007-03-19 访问量:2473次

河南扶沟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试点一年来,改变了东拆西借、入不敷出的困难局面——

新机制让贫困县教育春意浓浓

2007-03-19

  2007年2月10日,教育部部长周济一行来到河南省扶沟县实地考察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时,扶沟县委书记田永红给部长算了一笔账:2006年,全县免杂费1053.9万元,免课本费241.2万元,公用经费342.3万元,补助寄宿生生活费126.8万元,投入危房改造资金608万元,共计2372.2万元。这个数字要比全县免交农业税、种粮直补的资金大得多。

  作为全国7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试点县之一,扶沟县大胆探索,先行一步,通过近一年的努力,率先尝到了新机制改革的甜头。

  “种地没税,上学免费”

  2006年9月开学,该县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时,不少村民都不敢相信。而今年春季开学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每人都得到了一张彩印的免费明白卡,这下才把心放进肚子里。包屯乡一中的一位学生家长对记者说:“我有两个孩子,每到开学时,我就整天扳着指头算日子,为交学费愁得头皮发麻。现在好了,上学基本上不用交钱,浑身都松快了。”

  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扶沟这样的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平原农业县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但县委、县政府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作为一项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大事来抓,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的新机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保障办,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对部门职责、经费筹措、资金管理、保障措施等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防“肠梗阻”,建“直通车”

  为确保公用经费专款专用,该县实行了封闭运行、专项调度、专户管理的资金管理模式。具体管理上坚持“四制”,即在工作目标上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教育局长、财政局长、学校校长分别为三个层面上的第一责任人;在资金分配上实行“公示制”,县财政直接将补助经费分解到学校,不截留一分钱;在资金运行上实行“专户制”,县财政设立改革资金特设专户,为保证公用经费每月尽快拨付到位,在中央、省公用经费直接汇入财政教育专户的同时,市、县公用经费及时划入财政教育专户,每学期开学前,学校可领取5%至10%的备用金;在资金使用上实行“责任追究制”,全面做到财务公开。

  为有效治理乱收费,防止前“免”后“收”、边“补”边“收”的现象,在全县各中小学推行了收费公示制,做到“阳光收费”。全县各中小学除代收课本费、作业本费和住宿费外,全部实现了“零收费”。

  与此同时,中小学公用经费大幅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小学由改革前的每生每年20元提高到26元,初中由30元提高到39元。“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40430名学生免除了课本费;补助15785名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贫困寄宿生补助面达到100%,群众教育负担得到明显减轻。有了钱,县里对36所农村中小学危房进行了改造和新建,改造校舍面积16386平方米,全县中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新机制实施后,教师工资按照财政统发、银行代发的办法,按时足额直接拨付到教职工个人银行工资账户,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无拖欠教师工资现象。

  教育均衡发展的“助推器”

  改革带来满堂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建立,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全县11万余名学生、近9万个家庭,仅免除杂费和课本费,对贫困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费,就减轻农民负担1396万元。新机制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改变了农村义务教育“政府无力投、群众不能集、学校不准收”造成的困难局面。

  扶沟县教体局局长吴学斌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学校为了筹措经费东拆西借,新机制的实施,使教育由过去的吃“杂粮”变为现在的吃“公粮”,经费由各级政府按比例分担,使教育投入有了制度保障,实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向“人民教育政府办”的转变。

  新机制的建立,还成为扶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助推器”。教育投入由各级政府分担后,中小学校舍维修和危房改造资金有了稳定来源。自新机制运行以来,该县利用国家、省、市和县级分担资金,撤并中小学23所,改造薄弱学校13所,既改善了办学条件,又优化了资源配置,缩小了校际之间的差距,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该县江村镇周坞村采访,村支书朱光田高兴地说:“前几年村小校舍破旧,每逢刮大风、下大雨,我的心都揪着,生怕学校的老师、学生出啥问题。今年政策找上门,政府投资26万元为我们村200多名师生建起了两层小楼,每次路过学校,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不用胳肢就笑了。”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19日